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二章 股民须知



第一节 量力而行


  从事任何工作,都需量力而行。特别是股票投资,由于我国沪深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政府的监控管理、还是股市的组织、券商的运作及上市公司的经营,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股市还处于经常性的暴涨暴跌之中,其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储蓄存款和国债投资。因而,在决定是否做股民之前,投资者应全面地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财力、精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于股票投资。

  1.1 量能力而行

  股票投资,其盈亏赚赔虽具有一些偶然性,但要取得良好的收益,股民还是需要掌握相当的金融知识、投资技巧和分析能力。在入市之前,投资者应掌握一些有关股票方面的常识,包括股票的特点和性质、股票市场的结构、股票的买卖过程、股票的操作技巧、以及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等等,以对股票、股市及其投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较为充分地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投资者可对自己的能力作一个判断和比较,以决定是否投资于股市。其具体作法是:在充分了解其他股民的能力及操作水平后,将自己的能力与他们进行比较,测算一下自己的能力能处在什么位置,再调查一下整个股民的投资收益水平。比如说股民一年的平均投资收益为10%,若自己的能力处在中上等,则自己入市投资可能获得相当的收益;若自己在股市投资方面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其能力也就初等,如仓忙入市,就是不赔,一年下来也就百分之几的盈利,这样还不如将钱暂时存银行拿利息合算。当然,不通过实战是难以提高投资水平和能力的。但在能力和水平相对欠缺的时候,在对股市的特点尚未完全掌握的时候,也可投入少量资金进行一些演练,待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再将其余的资金投入。
  有些股民入市非常匆忙,好象股市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似的,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况下,就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股市,结果造成了大量资金的套牢和损失。其实,我国股市仍处于发育阶段,大幅振荡将是沪深股市运行的基本态势,股票盈利的机会极多。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股民在入市之前应对自己的能力多加掂量,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1.2 量财力而行

  任何一项投资,都需要一定的财力,这就是本钱。对于股票投资,更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在股票投资中量财力而行,其一是规避风险的需要。严格来说,股票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因为上市公司的经营面对的是变化万千的市场竞争,即使在经济的繁荣期间,各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上市公司硕果累累,而有些却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亏损。
  从最近几年的年报来看,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差很大,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能达到30%或者更多,而总有那么一些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尽人意。如果投资股市的资金太少,小本经营,买入股票时余地就少,就只能选择一、两种股票。一旦预测失误而撞上那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其巨大的经济损失将不可避免。如1996年中期年报公布时,一家在上年度业绩尚好的公司在1996年上半年每股亏损超过0.70元,报告公布的当天,其股价就下跌几乎一半。而在股市中降低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分散投资,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的股票种类中。所选择的股票种类愈多,投资愈分散,其风险就愈小,投资收益就愈接近平均水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东方不亮西方量,黑了南方有北方,一种股票买砸了,就有可能从其它几种股票中得到补偿。而股票的买卖是有起点限制的,买卖的最小单位为100股。投资愈分散,所需的资金就愈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降低风险就是一句空话。其次股市是一个风险之地,看起来赚钱容易,而往往亏损的概率更大,特别是中国股市。平均亏损率更高,往往要占到股民的95%以上,其中散户比大户的比例更高。所以对于大众百姓来说,入市的资金一定要是手中的闲散资金,更留足必备的开支,如住房、子女的教育经费等等,决不能倾巢而出,更不能借贷炒股。这样即使在股市中被套牢或发生亏损,自己也能承受,不会因此落得个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境地。

  1.3 量精力而行

  股票投资,要付出相当的精力,而不象银行储蓄或购买国债那样简便,到银行或证券公司填几张单就妥了。由于我国股市尚不成熟,股市特别容易受各种消息和传媒的影响和刺激,容易受机构大户的操纵,股价的波动特别大。股民在入市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搜集各种信息,看书、读报、收听股市行情,对股票价格走势进行分析研究。由于挂牌的上市公司众多,股民还需要经常关注各上市公司的经营动态,通过阅读、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资料,对所要投资的股票进行筛选。一旦进入股市,股民往往就成了证券营业部的编外工作人员,而股票的交易都是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如果进行长期投资,时间看起来似乎并不成问题。但如果进行短线炒作,有无精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些职业炒手本来就是靠炒股票为生的,当然有充裕的精力投入股票的交易,但大部分散户都是业余投资者,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想买卖股票时,也许正是工作繁忙的时候。同时,在工作时买卖股票,总难免一心二用,难以把握恰当的时机,所以兼职的股民进行短线炒作比较困难。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和退休者步入股票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若要想亲自进行股票的买卖,就必须考虑是否花得起时间。股票投资将消耗投资者大量的精力,投资者在入市以前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股票投资。

  1.4 量心理承受能力而行

  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众多,股票价格就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股票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股市中恐怕没有一个股民不曾被套牢或发生过局部亏损的,而一旦套牢或发生亏损就需要相当的勇气来承受心理压力、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埋怨及指责。另外,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往往是卖了以后股价就涨,而买了股价就跌,有实际操作中没有几个股民在买进时能碰上最低价、在卖出时能遇上最高价的。肌民一旦入市,其思想压力往往非常之沉重,买了怕跌、卖了怕涨,在买进卖出后不是懊恼就是后悔。若心理脆弱,不但影响工作且还影响生活。所以要作一个股民,一定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来承受各种压力。

第二节 常用财务指标

  研究和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态势和发展前景,是股票投资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要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就一定要熟悉和了解常用的财务指标。这些财务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资产总额、净资产或股东权益、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1.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是一家公司在某一时段内通过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等方式所取得的总收入。如一家电器商店,一年内销售了各种家用电器共2万台,平均每台价格2000元,则这家电器商店的营业收入就是4000万元;一家旅馆,全年收住宿费300万元,这300万元就是它的营业收入;
  一家工厂,每年产销钢材200万吨,每吨价格3000元,则其营业收入就为60亿元。
  一些初入市的股民往往容易将营业收入与净收入混为一谈,其实营业收入只是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收的帐款,它未扣除成本消耗及应交的税收等;而净收入是一定公司在经营中扣除各项成本开支及税项后的净得。一旦企业开始营运,它总能取得一定的收入,所以营业收入总是正数,而净收入则有可能是负数。
  2.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一家公司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剩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它与营业收入间的关系为: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成本-营业税
  当利润总额为负时,企业一年经营下来,其收入还抵不上成本开支及应缴的营业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发生盈亏。
  当利润总额为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正好与支出相等,企业经营不亏不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盈亏平衡。
  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企业一年的收入大于支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盈利。
  3.净利润。净利润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率。企业的所得税率都是法定的,所得税率愈高,净利润就愈少。我国现在有两种所得税率,一是一般企业33%的所得税率,即利润总额中的33%要作为税收上交国家财政;另外就是对三资企业和部分高科技企业采用的优惠税率,所得税率为15%。当企业的经营条件相当时,所得税率较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就要好一些。
  如上面那家电器商店,一年的营业收入为4000万元,平均每台家用电器的平均进价为1500元,员工一年的工资100万元,房屋租赁等开支为400万元,营业税率为3%,则这家电器商店一年的总成本为:
  总成本=家用电器的总进价+员工工资+房屋租赁费用=2×1500+100+400=3500(万元)
  营业税=营业额×营业税率=4000×3%=120(万元)
  则这家电器商店的利润总额为: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成本-营业税
  =4000-3500-120=380(万元)
  当所得税率为33%时,其净利润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380×(1-33%)=254.6(万元)
  当所得税率为15%时,其净利润为:
  380×(1—15%)=323(万元)
  很明显,所得税率低时,企业的盈利就大。对于同一家公司,其税利润在享受15%的所得税率时就比33%的所得税率要高26.84%。
  4.资产总额。资产总额是一家公司进行经营时所能动用的资产总和,它包括公司自有资产与借贷资产。
  如一家股份公司,在建设时以每股2元的价格发行股票500万股,所筹集的1000万元都用于厂房的建设及生产设备的购置。在正式开始生产时,该企业又向银行贷款200万元购买原料。这家股份公司的资产总额就是1200万元,它包括自己的资产1000万元与借贷而来的200万元。
  5.净资产。净资产是一家公司的自有资本,而对于股份公司来说,净资产就是股东所拥有的财产,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股东权益。净资产就是资产总额减去公司对外的负债。如上述股份公司,那1000万元就是其净资产。
  6.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股份公司中每一个单位股份所摊得的净利润或税后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公司税后利润总和/总股本
  7.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为每一单位股份所摊得的净资产,它是每一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净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公司净资产(股东权益)/总股本
  8.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的权益(公司的净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股东权益比率=(公司净资产/资产总额)×100%
  9.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是公司的负债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其计算公比为:
  负债比率=(公司负债/资产总额)×100%
  因股东权益与负债之和为公司的资产总额,所以股东权益比率与公司的负债比率之间的关系为:
  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比率=1
  10.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单位净资产在某时段的经营中所取得的净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净资产)×100%
  净资产收益率愈高,表明公司的经营能力越强。
  若前述股份公司在第一年盈利150万元,计算该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比率及净资产收益率。
  每股收益=公司税后利润总和/总股本
  150/500
  =0.3(元/股)
  在年末时,由于该公司获盈利150万元,所以其净资产(股东权益)就比年初增加了150万元,是1150万元,所以:
  每股净资产=公司净资产/总股本
  =1150/500
  =2.3(元)
  这个数值比发股票时增加了0.3元,主要是由于经营获利所致。但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规定,在年度报告中计算净资产时,不能将当年的盈利加上,因为这部分净资产属于待分配利润,所以在现在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每股净资产不包含当年所实现利润这部分。
  股东权益比率=(公司净资产/资产总额)×100%
  =(1150/1350)×100%
  =85.18%
  在股东权益的计算中也包含上述问题,若不将当年所实现利润计入,股东权益比例将要小一些。
  股东权益比率=(1000/1200)×100%
  =83.33%
  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净资产)×100%
  =(150/1000)×100%
  =15%

第三节 投资价值的测算


  3.1 市盈率的定义

  股票投资与储蓄存款及购买债券有所不同,储蓄存款或购买债券都是直接给出利率,其投资价值一目了然。而股票则不然,买入的价格不一,其投入成本就有差距,其收益水平就大不一样。所以测算投资价值,决定买卖的时机,就成为股票交易的关键之一。
  投资于股票的收入有两部分,一是股票的股息红利,二是炒作的价差。对于整个股市来说,价差的总和是零,因为一个股民所赚的必是另一人所赔的,且对于单个股民来说,价差的收益是飘浮不定和难以预测的,时而正、时而负,所以一般也不把价差算到股票的投资收益中。
  虽然绝大多数股民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的动机是价差而不是股息红利,但许多股民都把股息红利的多寡作为入市的主要参照标准。没有人敢预言自己不被套牢,但若套牢后所分得的股息红利能达到相当水平,能与其他投资工具如储蓄等相比拟,则套牢并不可怕,捂住不卖,坐享红利即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长期投资。
  股票的红利来源于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每股红利的最大值就是每股税后利润。而即使不分红,税后利润都留存在上市公司再投入生产,增加了净资产数额,实现了净资产的增值,所以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实际上就是股民的总收益。分红,股民得到了实惠;不分红,股民拥有的权益增加了。所以在计算股票收益时,通常都是将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作为股民的总收益来计算。
  股民购买每一股股票的投入就是该股票的价格。而每一股的收益就是每股税后利润。这样,股民购买某种股票的收益水平就可用每股税后利润与股价的一个比率关系来表示,这就是股价收益率,其公式为:
  股价收益率=每股税后利润/股价×100%
  这个公式实际上就是一个投资收益率公式。通过计算股价收益率,股民就可将股票投资的收益水平与储蓄或债券投资相比较,如现在的储蓄年定期利率为7.47%,若购买某只股票的股价收益率低于储蓄利率,则购买股票的收益就不如定期储蓄。
  在股市上,实际上常用的是另一个指标,这就是市盈率,它是股价收益率的倒数,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股票的价格/每股税后利润
  市盈率的含义是股票投资的回收期,若将股票的税后利润作为购买股票的收益,市盈率就是返还投资所要花费的年数。如某股票今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为0.50元,股价为10元,其市盈率就是20倍。如现在购买该股票,若今后每年该只股票的税后利润不变,则需要20年才能返本。
  市盈率的概念使用得比较频繁,一般的证券专业报刊及杂志每日都根据股票的收盘价格登载股票的市盈率,但股民应注意的是,市盈率Ⅰ与市盈率Ⅱ有所不同,市盈率Ⅰ所用的税后利润是上一财会年度的指标,所以市盈率Ⅰ表示的是上一年度的收益水平;市盈率Ⅱ中使用的税后利润是本年度税后利润的预测指标,它是本年度投资收益的一个预测指标,能否实现,要看上市公司是否能完成利润计划。

  3.2 市盈率与投资价值

  用市盈率来判断股票投资价值的原则如下:
  市盈率高时,股票的投资价值就低;市盈率低时,股票的投资价值就高。
  当将股票与其它投资工具相比较时,可使用下列公式:
  P=市盈率×其它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当P大于1时,股票投资的市盈率较高,股票的投资价值要小于相比较的投资工具。
  当P=1时,股票投资的市盈率适中,股票的投资价值与相比较的投资工具相当。
  当P小于1时,股票投资的市盈率较低,股票的投资价值将会高于相比较的投资工具。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股票具有了投资价值。
  应用市盈率来衡量股票的投资价值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市盈率是一个静态指标,不论是市盈率Ⅰ或市盈率Ⅱ,它衡量的仅是股票某一个年份的投资价值,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随着经营环境或管理水平等因素而变化的。所以在用市盈率来衡量一只股票的投资价值时,首先要考察上市公司经营的历史,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比较稳定,就可用市盈率来估算投资价值。如果上市公司正处于经营的鼎盛时期或某种偶然因素导致经营水平提高,即使市盈率较低。买入这种股票也不一定合算。如某上市公司1995年产品非常畅销,其税后利润达到每股1.5元。到1996年,由于生产同类产品的项目纷纷投产,使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该上市公司效益急速下降,其税后利润估计只能达到每股0.7元。如果股民在1995年根据该股票的盈利水平而在10倍市盈率的价格水平上购买该股票,而到1996年该股票的市盈率就会上升到20倍了。而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出现暂时的困难,即使市盈率很高也不一定就不能购买该股票。如沪深股市的部分上市公司1994年的每股税后利润只有几分钱甚至不到一分钱,这样的股票即使在其面值以下购买,其市盈率也将达几十倍甚至百倍。而一旦这类上市公司克服暂时的经营困难,其市盈率就会很快地降下来。所以,在用市盈率来衡量个股的投资价值时会出现一些偏差,股民应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3.3 股民投资价值的度量

  用市盈率来衡量个股的投资价值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但用市盈率来衡量整个股市的投资价值仍不失为一种简明的指标。上市公司的业绩虽然参差不齐,有些股票的市盈率特别高,而另一些又比较低,但通过平均的方法,可将这些超常因素予以综合和抵消,从而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股市的投资价值。
  计算股市平均市盈率的常用方法有三种,其一是将个股的市盈率简单地进行平均,其计算公式为:
  股市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之和/股票只数(1)
  其二是加权平均法,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分别乘以各自的总股本)之和/所有股票的总股本之和(2)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用的简单平均法,虽然计算出的市盈率会有一些偏差,但由于证券类的报刊每天都公布有各种股票的市盈率,所需采集的数据比较方便,在实际中应用得非常广泛。
  从理论上讲,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就是买下股市所有流通的股票所需的投入与这些股票产出的税后利润之比,而买下所有股票的投入就是股市流通股的总市值,故股市平均市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股市平均市盈率=流通股的总市值/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3)
  一般地,相应的专业报刊在每日都将公布流通股的收盘市值,而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在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布完毕之后也会出现在一些文章之中,只要读者留心,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
  假设某股市共有五只股票A、B、C、D、E,其总股本、每股税后利润、某日的收盘价、市盈率分别如下表,计算股市的平均市盈率。
  股 票       A    B     C    D     E
  总股本(万股)  1000   800    700   500    200
  税后利润(元A股) 0.3   0.58   0.70  0.2   1.00
  收盘价(元)   3.00  7.05   6.28  3.751  5.00
  市盈率(倍)   10.01  2.15   8.971  8.751  5.0
  1.用简单平均法计算。
  股市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之和/股票只数
  =10.0+12.15+8.97+18.75+15.0/5
  =12.97
  2.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分别乘以各自的总股本)之和/所有股票的总股本之和
  =(10.0×1000+12.5×800+8.97×700+18.75+500+15×200)/(1000+800+700+500+200)
  =13.07
  3.用理论公式计算(假设所有的股票都流通)。
  平均市盈率=流通股的总市值/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之和
  (=3×1000+7.05×800+6.28×700+3.75×500+15×200)/(0.3×1000+0.58×800+0.70×700+0.20×500+1.00×200)
  =11.52
  掌握了投资价值的计算以后,股民就可根据自己的投资收益预期来选择时机进行股市投资了。如股民要求股票的收益能达到一年定期储蓄的水平(7.47%),那么其投资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就不能高于它的倒数(13.4倍)。超过这个水平,股市的投资价值就低了,其投资收益率就要低于股民自己的投资收益预期了。

第四节 散户与大户的差异


  4.1 散户的特征

  散户主要是指资金实力较小的投资者,其入市的资金一般也就三、五万元左右甚至更低,基本由工薪阶层组成。散户的人数众多,约要占到股民总数的95%左右,在证券营业部的交易大厅内从事股票交易的一般都是散户。由于资金有限、人数众多,在股市交易中散户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不规则性和非理性,其情绪极易受市场行情和气氛的左右。由于散户基本都是业余投资者,其力量单薄,时间和精力没有保证,其专业知识和投资技能相对较差,所以散户在股市投资中往往都成为机构大户宰割的对象,其亏损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大户。

  4.2 大户的特征

  股票交易中的大户,也就是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股民,他们是股票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由机构投资者组成,数量十分有限,其比例也就占股民的5%左右,但其资金实力约要占到整个股市的2/3以上。由于大户的任何买卖行为都意味着资金的大举入市或离市,大户的操作很容易引起个股甚至整个股市的大幅振荡。特别是当大户联手操作时,股价的变动表现出明显的大户特征,如大户砸盘或托市。而由于我国股市的规模相对较小,机构大户的联手造市行为对股市的影响尤为突出。
  大户在市场的操作具有明显的投机性,他们入市的资金相当部分是贷款或拆借而来,资金的使用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其行为呈现明显的短期化。大户入市的主要目的就是赚价差,所以一般都是借重大的或朦胧的利多消息入市,在利多消息证实时拔高出货;在消息较为平淡时,大户往往在股市中借题发挥,如制造各种题材和概念等,或干脆自己做庄炒作。所以大户的交易通常采用快进快出的手法,是引起股市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大户的操作偏重于技术分析。因技术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股价的变化趋热,特别是短期的变化趋势,所以大户的操作往往奠基于技术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有时为了使股价的变化能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大户也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制造一些虚假行情,在图形上画出一些骗线,诱使那些盲目相信技术分析的股民上钩,制造盈利的机会。
  大户的投资行为既具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一方面是大户的资金通常都由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人士进行操作,且这些交易人员在时间、经验和技能方面有所保证,他们可对股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其操作相对比较理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机构大户的资金许多都是国有资产,股市投资的盈亏对操作者并没有风险责任约束,他们的操作有时又带有随意性和情绪化。在机构大户中,许多交易员都是在利用公家的资金“玩”股票,以为自己积累炒作经验。

  4.3 大户的优势

  大户和散户相比,其优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信息上的优势。散户摄取股市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报刊、广播及电视等正规和公开渠道,而机构大户除了通过电话、电传等先进的通讯技术手段猎取第一手资料外,他们往往能通过各种关系获得大量的内幕消息,而有些机构大户本来就是股票交易的关联者,如证券公司的自营机构,上市公司的雇佣炒手,他们本身就是信息的源头,所以机构大户往往都能在散户之前得到确切的消息并进行相应的操作。而当众多的散户得知相关的股市信息时,这些信息实际上已在整个股市蔓延开来,从时间上来说已明显滞后。如我国股市中就经常出现股票价格波动在前,而相关信息发布在后的怪现象。
  2.交易手段和技巧方面的优势。由于机构大户交易数额大,券商的收入绝大部分都来自机构大户的佣金,他们是券商真正的“衣食父母”,所以机构大户都被券商安排在大户室内进行交易,并配备有完善的电脑分析软件、充足的交易跑道、先进的交易设备和清晰的股票行情显示屏幕,大户的交易手段明显要优于散户。另外,由于大户的交易员几乎都是职业性的,他们相应的金融知识、投资手段和投机技巧以及时间保证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散户。
  3.资金实力方面的优势。股价的运动主要取决于资金和股票的供求关系,只要有相当的资金,就能控制股价的运动趋势。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机构大户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往往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做庄”,根据自己的意愿拉抬和打压股价。一些散户自不量力而跟庄炒作,其结果往往是碰得头破血流,惨遭亏损。
  4.大户承受的心理压力小。机构大户的资金往往都是集体财产,而交易员的操作并没有太多的风险责任约束。赚了也就多开一些奖金,而发生亏损也就挂帐了事,当事者不负任何责任,且也负不起任何经济责任。而散户的资金往往都是股民自己省吃减用节省下来的,股市的任何波动带来的亏损都得由自己来承担。所以散户在股票的交易中总是患得患失,买了怕跌,卖了怕涨,终日惶惶不安。只要是进了股市,心理就难得安宁,随时随地都挂念着股市,难得有机构大户那么潇洒。

第五节 股票投资四大原则


  5.1 分散投资原则

  分散投资,就是在资金投入时不能过于集中。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不要将资金过于集中地投入到一种或少数几种股票,要建立合理的股票组合,避免一招不慎,全军覆没,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要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其二是不要将资金在一个时点上集中投入,因为股票的价格具有波动性,应将其分期分批地投入股市,使资金的投入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在价格选择上留有一些余地,从而避免在最高价位上一次投入。分散投资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分散风险。
  坚持分散投资的原则,其实是对股票风险难以预测和把握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股民能把握和预测所购股票的风险,理所当然地应该将全部资金都押在一只股票上,在最低价位投入,在最高价位上卖出,这样收益也就会达到最大,但遗憾的是,股票投资的风险是不可预测的,无论是那一位什么预测大师,还是著名股评家,也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准确地预测股价的涨跌。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完全预测并把握股市的风险,只有很少的几个人在有限的几次能碰巧买了个最低价,卖了个最高价。
  分散投资,虽不能完全消除投资风险,但通过股票组合,可将好坏股票互相搭配,避免单个股票带来的风险。通过分期分批投入,可将高低价格予以平均,虽然失去了在最低价位一次性买入的机会,但却能避免将资金在最高价位全部套牢的风险。
  分散投资,一是在股票投资中要注意选择不同行业和种类的股票进行塔配组合。仅选择一种股票,一旦该公司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就会血本无归。如果对多种股票或几家公司同时投资,即使其中一种或数种股票不能盈利,但其它股票总是有效益好的,绩优股票就能抵消绩差的,其投资收益起码能达到整体的平均水平。另外在股票搭配上,也不能都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如1994年后房地产业整体都比较萧条,1995年汽车行业不景气,如果所选股票都碰巧集中在这些行业,其投资收益就比较差。分散投资,其二是将资金分批分期地投入,这样就可有效地防止整个股市暴跌的风险,因为股市的涨跌要受政治,宏观经济、国际形势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它是难以确定和把握的,特别是我国股市振荡起伏的频率和幅度很大,如果在某一点位上将全部资金倾囊而出,就有可能招致全部资金套牢而难以自拔的危险局面。

  5.2 自主投资原则

  股市上挂牌的股票繁多,各公司的股票也有各自的特点,且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股价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一些投资者看到股票涨涨跌跌,也就心猿意马,今天炒这个概念,明天追那个板快,其投资目标总是跟着市场变化,投资毫无理智和原则。到头来,虽然“经营”的投票有一大堆,但买来抛去的手续费、税支出就难抵那有限的价差收入。
  在股票投资中,股民必须具有理智,要克服自己的情绪冲动,避免受市场气氛和他人的干扰,且忌跟随他人追涨杀跌。
  在股票投资中,大部分股民特别是散户都是赔钱的,因而股市上有“一赚、二平、七赔”一说。如果盲目跟风炒作,一味地模仿他人,自己最终也难以逃脱亏损的命运。所以股民在股票投资时,应保持三分净静、七分慎重,勤于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该选择什么股票,在什么点位买进抛出都要有所计划。而为了减少和排除传媒或其他股民对自己的影响,必要时可少听或不听股评、少去股票营业部。不论是传媒还是股民,往往是自己买了股票以后才向别人推荐,抛出以后才告诉别人不成,所以若听信他人建议,在操作中总是要慢一拍。且投票投资都是自己对自己的资金负责,他人没有为你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的义务。

  5.3 投资性买入、投机性抛出原则

  在股票投资中把握住买进卖出的机会是致关重要的,低价买、高价卖是千颠不破的真理,是股票投资中股民追求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股民能经常性地做到这一点。
  而股民若能做到在股票具有投资价值时买入,在高于投资价值时卖出,在每一轮的涨跌中都将会小有收获。长此以往,必能集沙成山、积水成河,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所谓投资性买入就是当股市具有投资价值以后才买进股票。此时买进股票并不一定就是股价的最低点,还多少有些风险,但此时即使被套牢,坐等分取的股息红利也能和储蓄或其他的债券投资收益相当,股民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而我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价值区域的机会并不多,在投资价值区域内购买股票,即使被套,其被套牢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所谓投机性卖出是待股价涨到偏离它的投资价值、市场的投机气氛较浓的时候再考虑卖出,此时股价一般较高,回调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卖出,一方面价差较大;另一方面,即使卖出的不是最高价,其成交价也会在顶部区域附近。

  5.4 平均利润率获利原则

  平均利润率获利原则是指在股票投资中的获利预期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为基准,并依此制订相应的投资计划,来指导具体的投票操作。具体地讲,我国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和债券的利率都约在10%左右,可以认为我国的各种投资的年平均利润率就为10%。那么在股市投资上,股民就可以10%的收益率为收益目标,不贪大、不求多,只要每次交易的收益达到或接近10%就抛出了结,从而保持心理稳定,实现理性操作。
  通过固定收益目标,股民可克服急躁的情绪和心理,避免盲目的追涨杀跌,控制投资风险。而一旦10%的收益目标达到后,没有较好的机会就暂不入市,即使将资金再存入银行,其一年的盈利也能高于其银行储蓄利息。

第六节 四大认识误区


  6.1 股民赚多赔少

  许多股民都是受炒股发财的效应而入市的,由于传媒的影响,他们往往只见到股市的收益而看不到股市的风险,认为只要进入股市,必定是赚多赔少。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失败总是和无能联系在一起的,当在股市投资中遇到挫折时,不会有哪一个股民会四处张扬自己的亏损;而仅仅当在某个局部战域中小有收获时,大部分股民便会津津乐道、四处炫耀。另外股民在计算投资盈亏时,很少人能客观地将套牢造成的市价贬值计算进去,其根据就是只要不卖就不算亏。所以在股民中往往造成一种假象,盈多亏少。
  据国外的统计分析,在股市投资中股民是一赚、二平、七亏,赚钱的只占10%。在我国股民中,赔钱的人数可能要占到90%以上。因为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后股市就已进入调整阶段,股票指数便一路下滑,而在此之后入市的股民大约要占到整个股民人数的2/3以上。
  在股市上有两种钱可赚,一是股票的钱,这就是上市公司的分红派息,它实际上是股民这个整体的收入来源,在一年中它是一个定数。不论股民有多少,股价有多高,炒作得如何疯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都不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沪深股市现在流通股数量有300亿股,预计1996年上市公司的每股平均税后利润在0.33元左右,那么上市公司这一年能给股民分红派息的极限值就只有100亿人民币。现在沪深股市共有股民1700万人,投入的资金近2000亿,如果平均分配,每个股民也就能分到588元,每元资金的盈利水平也就约3分钱,这还没有计入炒股所需的各种费用和消耗。
  股市上可赚的另一种钱就是股民的钱,一是股票的差价,也就是股民自己赚自己的钱,一方赚的就是另一方赔的,其和为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市上赚和赔的股民各占一半。二是手续费和税,这是政府、交易所和券商组织及管理股票交易所要提取的费用,它是和股票交易额挂钩的,约为股票交易金额的1.5%左右。如1996年沪深股市的A股交易,估计交易额要达到1.5万亿,则股民在这一年要上交255亿元的交易税、费,它远远大于可能收入的股票红利100亿元。作为一个整体,股民在沪深股市交易一年、总共要赔125亿元。均摊到每个股民身上,就是735元,比可能的收入588元要多147元。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股民中肯定是赔多赚少,而不会是赚多赔少。

  6.2 长期投资收益大

  许多人在股市投资中不讲究时机的选择,因为他们信奉一个教条,这就是长期投资收益大,一些在股市中深度套牢的股民也常常借此而安慰自己。
  从长期来看,各个股市都将是牛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股市的牛劲有多大,股民应心中有数。从长期来看,世界上还没有那一个股市的年均涨幅超过了20%的。如香港股市,近30年年均增幅为16%;日本东京股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里平均每年也就涨10%;美国纽约股市,其近70年来年均涨幅仅为6%。
  从国外股市的运行来看,如果股市连续几年的年均涨幅超过20%,其回档调整将势在必然。如纽约股市在20年代末期涨幅惊人,但其在1929年崩溃后,道·琼斯指数在50年代才回升到1929年的水平。东京股市,80年代末期平均每年涨30%,从1986年的近14000多点涨到1989年的近4  点,随后出现回调整理,10年后的今天,日经指数还在2
  点左右徘徊。香港股市,在外资的刺激下于1994年初接近12000点,一年间的涨幅约为一倍,随后便进入了调整阶段,两年后的今天才再创新高。我国沪深股市1993年上半年曾分别创下1558点和358点的高位,但此后的四年间,沪市的最高点位只有1000余点,而深市只在今年的狂炒中才刷新了记录。如果股民在股票投资时不注意时机的选择,不慎在高价区域套牢,少则三、五年,多达几十年,都极难觅见解套的机会。
  而即使能解套,股民也丧失了许多投资机会。如在香港股市1994年初的12000点套牢,直到1996年的下半年才刚刚解套,虽然投入的资金没有损失,但若将资金存入银行,最少能获得20%的收益,且还不需承受套牢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所以股市投资中,股民还是应讲究机会的选择,应注意在股市的低价区选择绩优股投资,这样才能获得比较高和稳定的投资效益。

  6.3 股票是高收益投资

  和银行储蓄相比较,股市投资为直接投资,而银行储蓄为间接投资。对于相同数量的资金,通过银行再贷款给企业,银行将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而若直接将资金投入上市公司,股民可在税后利润中分红,中间少了一道银行的中介,因而直接投资的收益是要高于通过银行的间接投资。但股民在购买股票时,其股价一般都要高于股票的净资产含量。比如在发行股票时,发起人都是以净资产等值入股的,如国家股东,有多少资产就取得多少面值的股份。但在社会上公开发行股票时,一般是要溢价发行,每股3元、5元,甚至10元以上,发行股票后的净资产也就每股2元多一点。在二级市场上买进的股票,其价格可能更高。由于股票的买入价要高于股票的净资产含量,股票的收益就可能不如银行储蓄。如1994年一年期的银行定期储蓄利率为11.98%,上市公司在这一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3.5%,如果股民在购买股票时其价格等于股票的净资产含量,一分钱买一分货,则股民的投资收益就能达到13.5%,显然比银行储蓄利率要高。而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价格要远远高于股票的每股净资产额,一般都在2—3倍以上。股民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股票,其收益就要大打折扣了。
  股票的投资收益是与股价密节相关的,不能片面认为股票就是一种高收益投资。只要股票的投资成本接近股票的净资产含量时,股票的高收益性才能体现出来。

  6.4 不接最后一棒

  有些股民热衷于股市炒作,天天都在寻找股市热点,今天这个概念,明天那个板快,买进卖出极其频繁。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只要不接最后一棒。
  所谓最后一棒就是最高价,如果接上最后一棒,其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它意味着高位套牢或巨额亏损。而在股市交易中,被炒手们炒热了的东西是极烫手的,炒的时间越长,其风险就愈高。比如说有些股票每股税后利润只有几分钱、净资产也只有一元多,某些机构大户硬是将它炒到20多元。看到股价一节一节往上窜,许多中小散户禁不住诱惑,一头扎了进出,正巧碰上大户出货,股价来了个高台跳水,瞬间就跌了下来。更有甚者,在权证的炒作之中,一些中小股民盲目跟风而利令智昏,硬是将其价格炒到比正股价格还高1/3,最后这些权证都变成一张张费纸。
  只要是被股市炒起来的东西,其背后一般都有操纵者,也就是股民通常所说的“庄家”。当股票的价格象泡沫一样被吹起的时候,此时的庄家早已完成了吸纳过程而在静静地等待着上钩者。只要有人跟进,庄家就趁机出货而渔利。而跟进者接到手中的股票,往往市盈率极高,等分红又不合算,但要想解套又不知猴年马月。
  不接最后一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因为没有一个股民能准确地预测股票的价格。接的是不是最后一棒,谁也没有先见之明,事先只能推测,事后才能验证。而一旦证明是最后一棒,风险已经发生了。
  即使接的不是最后一棒,在高价位购买股票,也难避免见险的发生。股民购买股票,一般都有收益预期。而被炒热的股票,其价格总是上窜下跳,涨得急、跌得快,有时看到价格上去了,还没等下单,它又下来了。而有时虽然有一些获利空间,但由于没有达到收益预期,股民大多不肯出手,眼睁睁地看到股价一步一步往下滑,仍免不了套牢的命运。

第七节 股市信息的摄取

  股市信息是股价变动的源泉,是股民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如何有效地采集股市信息,界定信息的有效性及来源范围,将是股民进行股票投资的头等大事。

  7.1 有效的信息

  在股市流传的信息繁多,但有效的信息、可成为股市分析重要依据的信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及其措施,如增加或减少税种、提高或降低税率、产业政策的变化、货币投放的增加或减少、银根的放松或抽紧、利率的提高或降低、关税的提高或降低,外汇管理体制的变化、国家对股票市场的管理措施等等,均属于此类。
  2.国民经济的一般统计资料。如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各行各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各行各业的平均财务指标等等。
  3.上市公司的经营动态,如各种刊物上关于上市公司的各种报道、财务状况、产品销售情况及前景、年中或年终报告上的各项财务指标、股本构成情况、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董事会关于经营管理的重要决定及分红配股决议、主要债务人的经营状况、银行与股份公司的关系、主要领导人的变化、重大投资计划的实施与结果等等,均属于这类资料。
  4.金融及物价方面的统计资料,主要指货币流通量的变化、主要存贷款利率的变化、投资规模或收益率的变化、如各种存款利率、国库券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利率、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等等。
  5.股票市场的相关统计资料。如每日平均成交量、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主要股票价格的变化、新上市股票发行公司的基本情况、证券营业场所的气氛、股民的投资热情及投资方向等等。
  6.突发性的非经济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7.2 信息的来源

  由于股市的兴起,股市信息的传播和股票投资咨询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在目前,搜集资料的渠道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刊物上获取信息。因为是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刊物,其信息披露要受到证监会的严格审查,且这些刊物基本上都是专业报刊,所以其刊登的股市信息一般都比较真实、可信度较高,误导股民的成分较少。这些刊物主要有《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市场周刊》等。通过阅读相关内容,股民可及时掌握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了解突发事伯的起因,发展及其影响,也可以使股民及时掌握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及其措施的出台原因、时间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时也可了解到个别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其相关问题。如果股民工作很忙,时间不允许每天阅读大量的资料,那么,股民可利用休息时间听一听广播、看一看电视中的相关经济节目,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信息记下,再去查阅有关报刊、杂志。
  2.收集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各种年报、财务报表及利润表等。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对企业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生产规模、投资方向、投资总额、职工人数、产品种类和结构、主要销售方向、主要股东情况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在年报中,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产值、销售额、成本费用、利润、利润分配、资金周转等都将有详细的披露。当然,某一期上市公司的有关资料只能说明该公司当时的情况,它虽然有用,但并不能据此做出什么决策。只有将上市公司各期的有关资料收集齐全,才能正确分析上市公司的历史和现在,并据以推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3.到股票市场上进行实地观察,并收集其他股民对股市的反应、对大势的看法。股票市场的气氛,俗称人气,是股票交易情况的一面镜子,虽然它不能准确地告诉你什么消息,但是经常出入股市的人会从中得到一种直觉。例如,一向热闹非常的股市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平日吵闹喧哗的市场突然变得异常宁静,经常出入股市老股友难以遇到了,都可能是股票价格大幅度变化的前奏。
  总之,股民应根据股市分析的需要,不间断地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并将其分类整理,以备决策时用。这项工作虽然有时枯燥无味,但却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搜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对股价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在股票市场上挂牌的股票有很多,现在已超过400多种,股民不可能且也没必要对每种股票进行分析和预测,可将自己感兴趣的股票挑选出来,然后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一般说来,投资者应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发展前途、经营状况较好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上,那些已经处于破产状态或即将破产企业的股票是不值得关注的。

附 白领—股民—囚犯

  股市有风险,特别是正处在调整期的中国股市,股指飘忽不定,时而猛涨,时而暴跌,所以每一个股民在入市之初应特别慎重。但许多股民入市后便忘乎所以,在跌宕起伏的指数面前失去理智,不择手段地进行疯狂的投机和赌博,结果被股票所“套”而悔恨终生。湖南某市年仅22岁的钟某便是这样,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从白领经股民而沦为囚犯的过程。
  1991年下半年,从职高金融专业毕业的钟某进入了某银行湘潭支行的一个储蓄所,两年以后21岁的他便开始担任所长职务,成为当地令人羡慕的“白领”。平步青云的钟某要开始设法寻求工作以外的刺激了。某一天他心血来潮,到一电子游戏室拨弄了几下,1万多元钱便流进了腰包。几天后,钟某来到一股票交易厅,这里“炒家”云集,从未玩过股票的钟某被那股票交易厅里的忙碌景象所吸引,他的神经被触动了,“为什么不将那1万多元拿来碰碰运气呢?”,就这样,他抱着好奇和试试看的心理,成为了一个股民。
  当时,大幅扩容之下的中国股市正处于大熊市,但钟某居然福星高照,5000元一进一出便赚了1000多元。“福兮祸所伏”,在初试牛刀后,钟某的胆子更大了,投入更多了,但他的股运仅仅是昙花一现,两个月后,这一万多元便亏得差不多了。钟某极不甘心,“储蓄所不是有钱吗,一所之长借用一下又有何妨?”,就这样,他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将代为保管的某企业债券到某信用社作抵贷了1.9万元投入股市。然而不久,这笔资金又叫股市给吞没了。
  此时的钟某,如立即悬崖勒马,犹未为晚。但输昏了头的他已完全失去了理智。他怎么也不信天性聪明的他怎玩不过别人,所以他成天想的就是重整河山炒股翻本。于是他铤而走险,迈出了罪恶的第二步,把手伸向了储户的定期大额存单。
  从1993年11月到1994年4月,他趁自己当班记帐时,共挪用存款18万元。但股市并没有因为他加大了投入而有所转机,几个回合下来,这些钱又一去不复返。
  钟某知道,如果亏损的钱不能补回,等待他的是什么结果,所以他决定孤注一掷。1994年4月初的一天,他一上班便趁别人忙碌之机,凭空编造了有关单据,然后用电脑作案挪用资金6.5万元,再做一笔空帐平了帐,在检查中顺利过关。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至1994年9月1日,他先后以同样手法作案10次,共挪用资金计58万元投入股市。到9月初,他在证券公司的帐户上已有大量透支,他只得用手中的70万元股票作抵在该公司贷款70万元再投入股市,但很快又亏了一大截。
  短短的10个月时间,钟某作案17次,始终是瞒天过海。
  但他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1994年9月18日,他第一次挪用的大额存款到期了,但钟某在作案时算错了储户的存款日期,在挂失申请单上填的是9月26日到期,所以,他还没将钱补进去。22日,储户去取款,储蓄员在电脑里怎么也查不到其存款资料,可帐目上又确有此笔存款,恰巧当时钟某不在,支行又有人正在所里搞检查,于是钟某挪用存款之事最踪败露,其后,市检察院以挪用公款罪对其立案审查,并将其逮捕入狱,钟某玩股最终玩成为一名终身悔恨不已的囚犯。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